今天是 2025-08-19 ,农历 闰六月廿六
当前不在三伏天或数九天期间。
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段,通常出现在小暑至处暑之间。根据传统历法,三伏天从夏至后第3个庚日开始,分为初伏、中伏、末伏三个阶段。初伏和末伏各10天,中伏根据年份不同为10天或20天。
俗语云:"热在三伏"、"冬练三九,夏练三伏",体现了三伏天作为一年中最热时段的特点。
数九天是从冬至日开始计算的一种传统历法,共九个"九",每九天为一个"九",共八十一天。"九九歌"记载的就是数九天的变化。古人习惯在数九寒天记录天气变化,形成了"九九消寒图"。
俗语说:"冷在三九",意为整个冬季最冷的时候一般出现在第三个"九",即从冬至后第19天到第27天。
三伏天和数九天是中国传统历法中的两个重要节气划分,它们不仅是气候变化的标志,也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。
从中医养生的角度看,三伏天属于"阳极"时节,而数九天则是"阴极"时节。根据"冬病夏治、夏病冬防"的理念,在这两个极端时期进行相应的养生调摄,有助于顺应自然,保持健康。
三伏天和数九天也是农事活动的重要参考。三伏天是农作物生长的关键期,也是一些农作物的收获期;数九天则是农事休整、修缮农具的时期,为来年的春耕做准备。
这两个时期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,如三伏贴敷、冬至吃饺子、绘制九九消寒图等,这些习俗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。
三伏天和数九天与二十四节气密切相关。三伏天通常从小暑后开始,到处暑前结束;数九天则从冬至开始,贯穿大寒、立春等多个节气。它们是对二十四节气的重要补充,共同构成了传统历法体系。